有些人、作品不太好進入,一旦進入了,就會發現其中的精彩與佳處。

行人文化實驗室所拍攝的文學大師系列作品,最難以進入的就是拍攝詩人周夢蝶的《化城再來人》。這樣說不是說電影不好看,相反地,看完六部文學電影,最喜歡的就是它。因為太喜歡,還因此看了兩遍。

 他們在島嶼寫作  

 

  • 佛教的意象

從電影一開始,中間的段落,乃至於最後的結尾,都脫離不了佛教的意象。由於周夢蝶四十多歲接觸佛法後,深受感悟,故不但常聽講佛經《金剛經》,也在其詩作引禪意入詩,增加詩作的可讀性與可剖析性。

導演陳傳興抓住了佛教的意象,為《化城再來人》定調,以詩人周夢蝶的一天為時間軸,但整體架構時間卻橫跨詩人的一生。

周夢蝶  

◎周夢蝶在明星咖啡廳

 

電影一開場的畫面就是寺廟及佛像,非常點題,接著將鏡頭帶向周公一早起床後的生活,以周公的詩作〈我選擇〉,配以周公的聲音: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。我選擇冷粥,破硯,晴窗;忙人之所閒而閒人之所忙。總之,這一開場就說明了他的人生道路與人生風景都是自我選擇,本來,人一生的際遇好壞都與自身的起心動念、自我意識有關,種種事件都是由自我所引動。

從這個脈絡看下去,就會發現其實導演的用心,中間有一個段落是僧人以白色哈達打六個結,就是非常鮮明的佛教意象。在《楞嚴經》就說明人生有六個苦結,這六個結就代表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於六根中造業纏縛自己,回頭想想,這個意象不是又扣回了周公在電影開頭的旁白,我選擇。今生之種種,均是自身的選擇,人因為有自由意志,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風景有了不同的景致。

到了近結尾時,導演拍攝周公去洗三溫暖,然後又去剃頭。去沐浴一事會讓我聯想到齋戒、淨身,像是滌淨一身的髒污,就像是宗教儀式中的受洗;去剃頭的畫面讓我心中大大一動,在導演帶入周公剃頭畫面前,響起了周公那乾乾的、慢慢的、枯索且顫抖的聲音:有人問我,你為何不出家?

為何一定要出家才算修行?我聽完周公的旁白後,心裡的第一個念頭。在我來說,修行不是宗教儀式,也不是作給人看,也不是非得遠離塵囂、到宗教寺廟去才叫做修行。難道在紅塵中不能修行嗎?做好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叫修行嗎?唯有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覺知,都確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認認真真沒有分別心的去做每一件事,該工作就工作,該吃飯就吃飯,該睡覺就睡覺,做每件事時,都一心一意,沒有絲毫懈怠,無所排斥、無所執著,亦不摻雜焦慮、忿恨、貪嗔等妄想雜念,就只是去做應該做的事情,這就叫做修行。人間即道場,你所遇到的種種人事物,均是修行。有了這層想法,去想周公的生活,難道說他的生活不算修行嗎?是的,我覺得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了他應做的事情,那就夠了不是嗎?所以,當我看到周公剃頭的畫面時,我不禁微笑了。我想導演是懂得的,周公是在人間修行吶,又何必一定得剃度出家才算是修行呢?

結尾的收束也是我覺得非常好的部分,在一片平靜的河水中,一艘扁舟一個擺渡人慢慢的、慢慢的像畫面上方滑去,像是佛教中所說的到達彼岸樂土,畫面太美、太平靜,看了以後讓人不禁想拍掌叫好,從開頭到結束,全然扣緊了佛教主題,並帶出了詩人與時代連動的一生,由他所出沒的地方成了文學風景、一個景點,透過這部電影,即便不熟悉周公的詩文,也能從此愛上他的作品,更想親炙詩人,不能不說是導演不凡的功力。


 


 

電影《化城再來人》基本介紹

莊周夢蝶,無有虛實。詩人在紅塵中夢想脫俗,於露電裡捕捉永恆。《化城再來人》借用佛經典故,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,從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維、修行、寫作,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氣氛、書攤的孤獨國,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、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,最後具現為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。

 

詩人周夢蝶介紹

周夢蝶 1921-),1959年起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擺書攤維生,成為6070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。直至1980年,因胃疾而結束21年的書攤生涯。其國學底蘊豐厚,詩中喜愛用典,深受佛經影響,引禪意入詩,詩風韻致纏綿。寫對人對景對物之相思,無不透露一份慎重。詩中固然有「雪中取火,鑄火為雪」的深烈,卻也願意化身街角的一片落葉,「帶我的生生世世來為你遮雨」。

註:引自電影官網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之【電影本事】化城再來人


◎《化城再來人》預告

 

〔推薦閱讀〕

幕後花絮《化城再來人》場景

《化城再來人》經典詩文之第一班車

觀影時深受震撼的一首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ca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