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打小看翻譯書,讓我對遠在天邊的外國起了敬意。那些作家的作品博大精深,很難讀懂。讀了幾行便要停下來細細思索,這段文字究竟想要說什麼,有什麼意義被我忽略了?我很苦惱,每一個字我都認得,可是放在一起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,我真是太沒慧根了。非常尊敬出版社以及譯者的我,堅信問題出在我身上。

後來,等我接觸這個行業以後,才知不然。

翻譯書的品質好壞,譯者的品質占了很大的部分。雖然後續有編輯處理後續的編務,不過,一份糟糕的翻譯稿,編輯要花費相當大的心力收拾,即使編輯再強,也只能完成一份修補過的文稿,沒有統一的水準、一致的筆調,這本書就先完蛋一半。

很多人以為熟練該國語言,就必定能做好翻譯的工作。這是什麼道理?我怎麼樣也想不通,就像很多人告訴我的一樣,只要識字都可以當編輯。

之所以會這麼想,那是因為本身就不了解這個行業,不管是翻譯或者是編輯工作。翻譯的要件是「信、達、雅」,就連不是從事翻譯工作的外行人也能朗朗上口,掛在嘴邊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連基本的「信」都辦不到,更別說其他兩項了。

我們常常看到的是錯誤連篇的翻譯,奇怪的專有名詞,狗屁不通的文字,這樣的東西讀者都看不下去,真納悶為什麼譯者會視而不見?我的好友寫了一篇文章

「埋藏在廢紙堆中的贗品畫廊──細野不二彥的王牌鑑定人」
,說的就是翻譯品質如何傷害了優秀的作品,讓好作品變成垃圾。

出版前輩陳穎青寫了一篇編輯人心有戚戚焉的

「免於改稿的自由」
。裡面已經把好作品會變成垃圾的原因講完了。有經驗的編輯,都有一套發譯流程和標準,為的就是不想事後收拾爛攤子。但是,有時還是會踢到鐵板,找到不適任的譯者。為什麼?這就要談一下譯者在試譯時的態度了。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會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,表現的專業又積極,而當案子到手後呢?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常常是試譯時花費相當心血,翻譯的品質也不錯,但是,等到整本書翻完你就會知道,大難臨頭。

所以,我想談一下譯者的工作態度。當譯者看到出版社發出找譯者的徵人啟事前,不知道有沒有花個三分鐘想一下,自己到底做不做得來?自己有多熱愛這份工作?有多想把它做好?

為什麼要問自己做不做得來?如果出版社要找的是翻譯科學領域的書,卻連一點相關的知識都不知,這份工作能做得多好,我怎樣都不信。翻譯不是只有翻出字意就行,如果真是這樣,那每個人手上只要準備字典就行,也不必勞煩翻譯。

做翻譯的知識不夠淵博,最好不要輕易碰專業領域的翻譯案子,至少也要心中有所警惕,這是我不熟悉的領域,翻譯時要特別小心。不然就會碰到像我朋友文中所說的大都會美術館(Metropolitan Museum)變成「梅扥羅波利坦美術館」;文藝復興時期(Renaissance)變成「盧內桑司時期」﹔羅浮宮(Louvre)變成「魯普爾美術館」的笑話。看在專業人士的眼裡會高血壓的例子還有:猩猩變成「類人猿」;天擇壓力變成「競爭壓力」……。

要避免錯誤,就必須多費心思,多加查證,翻譯出來的文字自己懂不懂?連自己都不懂的文字也別奢望別人也看得懂。也許有人會說出版社給的翻譯費這麼低,要如何多花費心力?我只能說,在抱怨之前,先想一想你做好自己的工作了嗎?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有沒有丟給別人做?我相信,即使翻譯費再提高一倍,仍有人無法做好工作,這種人永遠不會把工作做好,你給的再多他永遠嫌少、滿肚牢騷。

衷心希望「信、達、雅」對譯者來說不是空洞的口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ca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