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從小讀九歌、洪範、爾雅,老字號的出版社,端出的出版品也是耐讀的。這有兩層意思,一是內容讀來不會踢到石頭,二是書的編排是樸素且舒服的,封面沒有多餘的設計,簡單又不失莊重(註一)。捧著書讀,看著黃色的紙印著鉛字,心情不禁沈澱下來,一字一句順著讀下去,或快樂、或悲傷、或思索……和作者的文字互相激盪。

現在出版社多,出版品也多,編排差的書更多。談到編排,說到底還是編輯那關最重要。一本書交到一百位編輯手上,就會有一百種樣貌,書做得好壞,一看就知道。

日前,買了知名學者許倬雲的新書《萬古江河》,待拆開收縮膜,忍不住罵了X的。該出版社以特殊的裝幀出名,卻給我糟透的編排印象。沒拆收縮膜之前,原以為他們特地為大學者的書做了書殼,我對加裝書殼沒特別意見,反正只要方便抽取就可以,以編輯的立場看,我是不會那麼奢侈的做書。等我把書打開才知道,那只是將封底拉長再折進內頁,多出來的部分就是折口,上面列了許倬雲的簡介與照片。我想問,這有什麼意義?還妨礙我的閱讀,所以將多出來的折口給折進封底,別擋我閱讀。


事情還沒完,看到封底文案的編排,直想打編輯五十大板,為什麼封底文案的字會有一部分跑到書背上去?是故意的嗎?還是被美編威脅?要我怎麼看?這本書被我磨來磨去,有些字都磨掉了,真不知那些字為何存在?裝飾性?我想不通。

◎誰來告訴我,跑到書背上的封底文案是怎麼回事?

翻開作者序又是經典,我的眼睛大概還不夠操,順著高低起伏宛如下坡爬山的健行,我的眼睛已經累到不行,編輯難道不校對嗎?看稿的時候不累嗎?我平常要看得字夠多了,別欺負我。再往後翻去,目錄又徹底打敗我,為什麼非得跟序夾纏在一起,又排得無法讓人一目了然。如果我沒記錯,目錄的功用是讓人檢索用的,我想這沒異議吧?在奇怪的地方斷行,同一個篇章的內容又落到另外一頁去,那我還不如用word自己排版還來得清楚明白些。我至今還想不明白,這到底是美編的意思還是編輯拿的主意,按理,編排就是要讓讀者可以輕鬆的閱讀,編輯就是最後的把關者,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。



所幸,學者的正文倒是排得規矩。不過,每一篇章的引言的字體我超痛恨,難道黑體或明體在內文中是最清楚的道理編輯不懂嗎?

許倬雲是我很喜歡的學者,這樣的大學者只要規規矩矩、樸實的將書做出來就好了,大氣、莊重、簡單,就是做這位學者的書的主軸,其他花稍的東西就免了。

我會讀許倬雲的書是因為他善於講述,將龐雜的歷史講得簡明易懂,又嫻熟西方歷史,將東西方歷史整合起來講述的能力令我大開眼界,拜託,這樣名滿中西的學者,他的書可不可以好好做?是如果不這樣處理這本書,就看不出編輯有在做事嗎?其實,編輯要花心力的地方可多了,絕不在這些地方玩花樣。如果要講特殊裝幀,我看過更棒的,重點不是不能做特殊裝幀或是特殊編排,問題是這本書需要這樣處理嗎?許倬雲是學者,不是設計師或藝人,像我這樣心儀大師睿見的讀者只需要沈穩、靜得下心閱讀介面,如此而已。

依我看,編輯該用心的地方在於內容。我是不知道和許大師的合作模式如何,但我想適時的在內文裡加上註釋,或BOX,都會比在沒意義的特殊編排上來得強。

同樣是許倬雲的書,洪健全基金會處理得好些。《從歷史看人物》講歷史人物及人生價值。由於內容是從歷史人物切入,因此與該人物相關的歷史事件、典故、社會背景……都會另外處理成BOX。每一篇都以時間的先後,另外繪製中外歷史大事年表,參照閱讀時可以很清楚的掌握該歷史人物的生活背景,以及社會型態。這是對讀者的體貼,我相信這些內容百分之八十都不是作者提供的,但卻讓這本書加分不少。這就是編輯要花心力的地方。

想起我主管曾跟我說過的,不同的書交到不同編輯的手上,就有不同的樣貌,此話不假。(註二)


註一:我娘不太看小說,如果一天雅興大發,在我書架翻找小說打發時間,只有兩位作家入得她眼,一是瓊瑤,二是廖輝英。她特別愛看廖輝英,尤其是成名作《油麻菜籽》,為了我娘,我還買了三次,兩次是爾雅版,一次是皇冠版。前兩本都讓我娘掉進水裡(她有在浴室看書的習慣),最後一次我再也不敢讓書出現在她眼前。爾雅選書有他獨到的眼光,作書也很樸實,很對我的胃口。買皇冠版是我特別喜歡這個故事,但買書的心情是猶豫的,雖說是珍藏版,我卻覺得封面花稍的刺痛我的眼,要不是買一個年少回憶,怎麼樣我都不願意買,更別提我最痛恨的雙引號對話框。

註二:中國古典大作《紅樓夢》的作者曹雪芹作古百年以上,其作品已是公共財,只要願意,出版此書毫無問題。
見過多種版本,其中,我看過做得最好,最花大腦,編輯最花心力的版本是桂冠版。每一章節的後面加了註釋、評析,幫助讀者迅速進入情況,更加明白作品為何不朽,也更熟悉作品背景,足見編輯的用心。大力推薦桂冠版《紅樓夢》。
同樣是紅樓夢,有人來函照登,有人就加上編輯的巧思,高下立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ica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